close

如題

gut...

 

時間過的真快阿

轉眼間

本站的第一篇文到現在第一百篇文(包括草稿)

在短短3、4月間一一萌生

好了

這不是重點

 

重點是本人即將透過維基百科這東西

來深層解析「阿魯巴」

這紅及一時的學生遊戲

let's go!!!! 

 

_________________我是小小的分隔線____________________

 

維基百科上寫道:

在此種遊戲在不同地區幾種不同的名稱中,「Happy Corner」的起源是比較沒有爭議,它單純是源自生日快樂歌《Happy Birthday》的一種變體,但關於台灣所使用的稱呼「阿魯巴」(Aluba,帶有點日語發音的感覺),起源則有點曲折。

在早期,台灣的年輕學子間就曾見過零星的類似遊戲出現,但當時此遊戲並沒有比較明確的命名,只有像是撞柱仔之類的俗稱,或是根據遊戲時使用的對象工具而有像是上樹、上柱、上窗、上飲水機或乃至於上某人之類的稱呼。後來在解嚴前後,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在玩這個遊戲時,用台灣話群呼:「予死(台語中發音類似「四」)啦!」當時因為該群學生中有一位剛得知阿拉伯文的「四」讀作「阿魯巴」(arba'atun)遂呼之,登時一呼百應,乃成該群學生後來遊戲時的代號隱語。此種用法其後逐漸傳開,乃成「阿魯巴」一辭的主要意涵,其對於台灣民眾的熟悉程度,甚至超越實際存在的中美洲島嶼阿魯巴。

  • 眾人把一名被害者抬起,強制打開雙腿,然後以硬物來玩弄其下體,包括在柱上磨擦,或往柱狀物上磨蹭:
    • 在香港,這些行為通常稱為「con人」,「被人con」
    • 台灣則為「阿」與「被阿」。
    • 大陸的一些地方將其稱為「卡人」,有時會根據硬物所呈現的角度劃分其等級,如30度角卡強度要大於60度角卡。
  • 亦有將二人同時抬舉,彼此下體互相撞擊(但男女生組合這種賞心樂事通常不會發生):
    • 香港稱為「X-con」。
    • 臺灣稱為「對阿」,即「對撞阿魯巴」,又稱作「雙龍會」或稱「互阿」,也有人稱為「雙十字交乘」。
  • 後來又發展出將人抬起在灌木叢上磨擦拖行的變種
    • 在香港稱為「剪草」,
    • 台灣學生則稱之為「草上飛」。
  • 將人抬至升降電梯門,再按關門掣,使下體與電梯門互相撞擊,香港稱為「Lift con」。
  • 將人抬上大學講堂的座椅上,使下體與椅背磨擦拖行,香港稱為「火車con」。
  • 將人倒轉向門樑推,使下體與門樑相撞,香港稱為「Exit con」。
    • 台灣稱為「朝天闕」。
  • 將下體撞向燈柱,使燈柱失靈,如生日儀式中吹熄蠟燭的過程一樣,香港稱為「吹蠟燭」。
  • 將下體撞向腳踏車後輪,並高速旋轉踏板,稱為「風火輪」。

在香港男學生宿舍,當一名男宿生生日或被發現初談戀愛時,Happy Corner會是其中一種常見慶祝方式,另加唱歌贈興,歌詞改編自英文的《祝你生日快樂》,歌詞為重覆「Happy Corner to you」四次。

在臺灣,學生玩阿魯巴時,通常都會把被罰者的下體撞往樹幹或任何柱狀事物,或以圍繞摩擦的方式戲弄受害者。通常,玩此遊戲的目的往往並非真的要製造被玩弄者肉體上的疼痛或傷害,而是一種群體意識的發揮(集中眾人的力量對付團體中唱反調或說錯話的搗蛋者),用來教訓受害者(以開玩笑的態度),或單純只是一種欺負弱小的娛樂。

 

  • 其中,手段最為兇殘的阿魯巴手段為七彩阿魯巴。是由去死去死團制定的一種叛團處罰方式,通常不會執行標準式,但只要一做出任何團規中訂定的非法事項,則立即執行七彩阿魯巴標準式。七彩阿魯巴表準式:衝撞柱子七次、左右各轉七圈、上下各七次,是為一次標準儀式

廣東,進行這遊戲的方式主要是把被罰者的下體撞往牆角,然後磨擦。很多時候太過激烈的玩法會磨穿甚至磨損褲子,且磨柱側重於磨,而不是撞。

以上

雖然我們與同學之間會拿這個來開玩笑

但是

這種事還是不要常作好ㄚ!!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ururu332 的頭像
    kururu332

    做事要有guts!!!my blog~~~~

    kururu3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